在研究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的目录中,我们首先从基础概念出发,探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这四个核心要素的互动关系。在第一篇中,第一章介绍了什么是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随后深入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原理:辅人律、拟人律和共生律,以及社会动力学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基于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信息化”的理论框架,并深入探讨社会动力学理论。通过这一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洞察信息科学(依托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如何引领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和路径。
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社会动力学,亦称“社会物理学”。法国孔德社会学理论的两个部分之一。与“社会静力学”相对。着重动态地历史地研究社会的变迁、进化、发展和动力、根源。
孔德的社会动力学理论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他主张人的动物性逐渐减弱,知性与德性的提升占据主导地位,文化的文明作用是关键,社会生活由精神和道德原则主导,社会进步源于精神和道德的提升。
Pioneer)”证书,进一步肯定了他在神经网络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他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涵盖了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知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等多个重要领域。他著述丰富,已出版包括《信息科学原理》在内的16部著作,并在国内外发表了400多篇学术论文,为推动这些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版权保护技术、知识管理、社会信息化测度体系等领域,郑建明也发表了重要论文(如2006年28(1)期,24-...和2006年26(11)期,46-...)。他的研究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对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2006年24(12)期,1889-...)。
在专业建设与教育研究方面,他发表了多篇论文,包括台湾信息产业研究和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其中在一流和核心刊物上均有作品。此外,他在目录学、文献学导论等书目信息理论和古典文献学理论方面也有所建树,曾因《当代目录学》的优秀成果获得南京大学社科项目奖二等奖。
近几年完成、承担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5项、省教育厅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一流刊物11篇,国内核心24篇,第一作者19篇。
博士生导师,中国WTO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特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已在国内外发表经济学论文42篇,在国内外公开出版著作23部,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5项,已获得2项省部级奖励。
促进教育公平: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提升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的接受先进教育的机会,从而促进教育公平。降低教育成本:传统的教育方式需要大量的教室、教学用品等资源,而信息化教育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节约教学成本,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整个项目投资巨大、耗时持久,一时确实很难看出某一阶段的某一功能模块的实施能为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一旦这些标准统一的功能模块集成起来,这个庞大的信息化系统不但将给企业带来管理上的飞跃,同时也将为其业务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 不仅不同项目的回报周期长短不同,相同的项目对不同企业的回报周期也不同。
系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降低管理成本和促进经济增长两个方面。(1)降低管理成本。属于直接的经济效益。传统管理体制下,社会化任务越重,管理范围越大,所需的管理者人数越多,管理成本就越高。社会保障业务信息化可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大大减少管理成本。(2)促进经济增长。属于间接经济效益。
专业性能指标:主要指数据的包容性、空间分析的准确性及区域性、可视化的功能及性能等三个方面。经济效益指标:地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成本费用,指系统在开发、运行和维护时产生的各项费用支出;第二部分是系统效益,指系统投入运行后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