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炒钢这一崭新的高效率的先进技术的出现,说明西汉的冶铁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钢铁冶炼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
2、一:水利:西汉的水利事业比战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突出的成就是治理黄河和关中等地兴修了一些较大的水利工程。治理黄河是西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了严重的水灾。公元前132年(元光三年),黄河又在瓠子(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泛滥成灾,遍及16郡。
3、兴修水利工程:①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②开凿白渠。农具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农作物的种植:北方——小麦;南方——水稻;黄河中下游:普遍种桑。
4、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牛耕更加普遍,铁农具更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耕作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 在西汉前期,牛耕已在黄河流域逐渐盛行起来,也存在用马耕地的现象。与此同时,铁制农具的制作与使用比较广泛,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冶铁业归国家垄断,铁器的推广更为迅速。
5、.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发展的原因主要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等。①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6、另外,在今民丰县尼雅遗址和洛浦县山普拉墓地都出土有铁锛、铁镰、警斧、铁刀等工具。铁工具的普遍使用,使进仃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成为可能,必然会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
2、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丁姓聚居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
3、丁氏源自五支 炎帝后裔居多 丁氏,一直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家族, 过去的两三千年来,参加这个大家族的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纣之时。《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
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的车牌号简称为陕E!--。这个坐落在渭北高原东北部的县级!--行政区,人口总数约为400,000!--人,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千米357!--人。澄城县的总面积为1,121平方公里!--,其中耕田面积约为900,000!--亩。
人口:约40万人人口密度:357人/km2澄城位于渭北高原东北部,全县辖9镇1办160个行政村14个社区,总人口40万,农业人口34万,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
陕西省总人口3,570.1万人,人口密度174人/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6%。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省辖行政单位 1 西安市 2 宝鸡市 3 咸阳市 4 铜川市 5 榆林地区 6 延安地区 7 渭南地区 8 汉中地区 9 安康地区 10 商洛地区。
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方可撤县设市: 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长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兴办的第三产业从业人。
人口:约30万人人口密度:304人/km2白水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东隔澄城县,南接蒲城县,西接铜川市,北邻延安市。全县国土面积986平方公里,下辖7镇1街道办,124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四圣故里,历史悠久。
截至2020年,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市(其中省会西安为副省级市)、30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70个县。